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A. 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 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 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 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
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 科举制入仕 |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 门荫入仕 | 入仕途 径不详 |
人数 | 540 | 344 | 162 | 92 | 306 |
比例 | 37% | 24% | 11% | 7% | 21% |
这说明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已经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钱穆在论述科举制时说:“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中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所谓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泛禄,而吏扰人。”钱穆强调科举制
A.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B. 导致官员人浮于事
C. 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D. 标志选官制度成熟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符、移、关、牒(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材料说明唐代尚书省
A. 地位相当重要 B. 位居三省之首
C. 具有最终决策权 D. 威胁到皇权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