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山:“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顾炎武强调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所谓亡国是“易姓改号”,所谓亡天下则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这一主张
A. 强调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B. 否定王朝的认同、强调文化的认同
C. 利用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理学的权威 D. 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依据
福建泉州在南宋时被定位陪都,并设立市舶司。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为泉州市舶使。这表明南宋时期
A. 对外贸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
C. 国家税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经济中心移至东南沿海地区
该图为《唐律疏议·名例》所示道德原理结构图,这表明唐代
A. 法律体系日渐完备 B. 三教合一趋势明显加强
C. 采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D. 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在西汉和明初却一再出现。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当时具备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 B. 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 分封制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 D. 制度对历史影响的惯性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手工业者、医生和科学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得到朝廷更多的关心,因为忽必烈显然希望在统治中国上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保证不剥削农民,并且实际上鼓励了农业的发展。受到蒙古人损害的主要阶层是地主精英,从这个阶层中涌现出大量的士大夫统治阶级。忽必烈和蒙古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取代了他们。废止科举制度之后,汉人精英只有很少的选择。一些人顺从了,并为蒙古人服务;一些人放弃公共生活成为隐居者或者把兴趣转向艺术;还有一些人不满蒙古人的统治,形成潜在的破坏力量。汉人精英感觉到他们是排除在蒙古人给予利益的阶级和职业之外的主要群体。但忽必烈和宫廷试图通过保留某些政府机构,如翰林院、国子学、集贤院及国史馆来安抚他们,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以士大夫为主。
——摘编自费正清(美)《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忽必烈改革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忽必烈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