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 “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 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 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B. 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 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1920年,陈独秀曾著文写道:“我向来有两种信念:一是相信进化无穷期,古往今来只有在一时代是补偏救弊的贤哲,时间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一是相信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只有一方面的真理,对于社会各有一种救济的学说,空间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良方。”这突出反映出了作者的
A. 民主精神 B. 自由精神 C. 批判精神 D. 平等精神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 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 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 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B. 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 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 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