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中规定:“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该条款反映了
A. 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 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 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 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 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 D. 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 新文化运动已经深人社会的下层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
A. 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 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C. 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A. 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 B. 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 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 D. 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