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美国,对时任总统里根表示,美日两国是命运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日本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日本此举主要是为了
A. 借美国保护进一步发展自己 B. 为美国提供冷战的战略基地
C. 进一步对抗发展壮大的中国 D. 在东亚地区构筑冷战包围圈
俄国历史专家曾言:“在一些年份里,用于军事准备的开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30%,没有任何人能像军国主义化那样吞没一切,给经济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破坏,这是在人民面前犯下的罪行。”作者旨在批判
A. 美苏争霸导致苏联的经济衰退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C. 苏联对外扩张的大国沙文主义 D. 军费开支巨大造成民生的凋敝
(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是国家获得财富的基础和保障。农业应满注硬民地粮仓的需要,农业要尽可能多生产农产品以出口带来财富,避免因为进口粮食而造成财富的流失。该观点旨在说明英属北美殖民地
A.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 B. 应生产大量农产品
C. 限制农产品的出口 D. 应该推行重商主义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该条款反映了
A. 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 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 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 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