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提高和权力的扩大 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衰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与材料所述现象相伴随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藩镇制
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
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 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 D. 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 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 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 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 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