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 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 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 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清末预备立宪时,“尤为可笑者,法部与大理院两署,常争论权限,又皆无精当之主张,而两署皆分途秘求梁先生代为确定主张及解释权限,甚至双方辩释之奏议公函,均出于先生一人之手”。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顽固派反对变革 B. 司法机关相互制衡
C. 民主思想指导实践 D. 对立宪政治认识不清
开平谋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年生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以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中国己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C. 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 D. 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 全国所辖郡数 |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
西汉 | 103 | 74 | 29 |
西晋 | 162 | 86 | 76 |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