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须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寂静的春天》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一体制
A. 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 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 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津。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由此可见,美国
A. 存在行政干预立法 B. 成功实践权力制衡
C. 总统权力大于国会 D. 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雅典城邦官员在任职期间需经历五百人议事会十次信任投票,如未通过,需提交陪审法庭,若判其无罪,可官复原职:若判其有罪,则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并在离任时向陪审法庭报告帐目,接受审计监督。这体现了
A. 陪审法庭职能的多样化 B. 雅典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牵制
C. 陪审法庭取代公民大会 D.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