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汤因比在18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等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非连续性的突变,工业革命是一场连续性的渐变,工业革命是突变与渐变的结合等。 【解析】【评分标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消楚。 三等(4~O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观点,专业术语难以回答,理解材料。观点一:突变论观点,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观点二:“渐变论”或“渐进论”观点,强调历史的连续。突变论观点注重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后果,认为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渐进论观点注重工业革命的演进的过程,认为工业革命是此前一系列事件逐步累积的结果。 点睛:解答本题应该紧扣材料找出一种观点,然后列举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选择工业革命是一场不连续的突变,也就是汤因比的观点。那么就要列举出工业革命给英国或者世界带来了哪些巨变?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带来的巨变等。一定要史论结合多角度的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查看答案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 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 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 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 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查看答案

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下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 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 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 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查看答案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

A. 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    B. 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

C. 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    D. 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