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函一1907年。近仁老叔大人尊前:半年之中通问殊少,吾叔或能谅我懒也。日前,乃以儿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示,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遵命。……老叔欲得何家诗集者,请以书名见示,当为老叔得之也。此颂道安!侄騂顿首
函二1914年。近仁老叔足下:得六月十三日手书,喜极。此函之前,曾有一书,收到后已奉答,想曾达览矣。……近读何书?亦乞见示。匆匆奉白,即祝珍摄!并请菊坪夫人秋安!适顿首
函三1917年。胡近仁君:匆匆一别,已隔百余里。……此法无论如何,终有益无损耳。匆匆不及见湘帆一别,见时乞代致意为荷。菊夫人处亦望致意。适
函四1920年。老近:谢谢你的信。我的病好些了。……可惜我病中不能细谈诗。我的女儿名素菲,身体还好。你们修县志,修的怎么样了?适
——摘编自《胡适书信集》
注:以上信函为胡适与胡近仁小叔来往信函。1910—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
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算推步之学,中法固远不逮西法,今法固大胜于古法,以疏密之不同也。故韬以为古法有用而今法无用。今法易时必变,而古法可以历久无弊。……数者六艺之一耳,于学问中聊备一格。……即使天地间尽学此法,亦何裨于身心性命之事,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使天地间竟无此法,亦非大缺陷事也。若夫鸟兽草木之学,其精者谓能得一骨可知全体,得一叶可辨全株,徒闻其语,未见其人。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
材料二
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非欲祸中国,正欲福中国。故善为用者,可以转祸而为福,变弱而为强。不患彼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无他,在一变而已矣。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五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熟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递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所恃者,在上下之通情,君民之分亲。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
材料四
王韬这一代,也只有这一代,才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无火车到有火车的巨大跃进。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王韬和孙中山个人。虽然孙中山代表了革命进程的稍晚阶段,在这种意义上他比王韬要新。但若就他们个人一生所包括的文化变化容量而言,从代际变化的相对观点(而非积累或展望的观点来看),王韬却比孙中山要新。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韬有关中西文化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韬思想较之前有哪些变化?试分析其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原因。
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了现象级的节目,其中有一位选手在节目的“飞花令”环节,念出了一首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以下文学艺术作品和这首诗风格一致的是
A. 《人间喜剧》 B. 《老人与海》
C. 《自由引导人民》 D. 李白的诗歌
“由于无线电传影技术的发明到了成熟的阶段,贡献给新闻事业以更新颖及形象化的传递方法,战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闻事业必须要以全新的姿态在‘电波世界’中出现。”这一预测基于
A. 印刷术的进步 B. 电视技术的发展
C. 广播的广泛应用 D. 电影事业的成长
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老师引用了这两幅图片(下图),是为了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 B. 唐僧与爱迪生都很爱惜飞蛾善待生命
C. 爱迪生拯救的飞蛾比唐僧要多得很多 D. 在围绕电的发明上爱迪生的贡献很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一位可与欧几里德和爱因斯坦相媲美的伟人。”这位伟人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