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魏晋时期
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确保皇帝绝对独裁
C. 保证了民主决策 D. 一定程度防止了官员腐败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
A. 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 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 建立君主专制 D. 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林则徐在1845年日记中记录他在某地的见闻:“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并之利为之也”。关于“卡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由西域农民创造 B. 至今还流行于东南一些地区
C. 起源于战国时期 D. 有利于木棉等经济作物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