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得抄袭原材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勒索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
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宴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
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材料反映出
A. 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 B. 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
C. 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 D. 农耕经济基础受到冲击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宋代的“特奏制”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
C. 扼杀重学风气 D. 提升官员素质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