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摘,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砚,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充大。

——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

 

表现: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 原因: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技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新文化运动利用意图西方文化扫除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民主政治;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有效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文化教育: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增进了解。 【解析】表现: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概括,联系所学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组织回答。 原因:根据“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 实践:根据“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总结得出:新文化运动利用意图西方文化扫除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民主政治;影响:根据“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分析得出: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有效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途径:可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联系现代中国相关知识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7月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l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查看答案

有学者写道:“19世纪后半期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90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工业化的北部,生产棉花、甘蔗的南部和生产粮食为主的西部,在各自专业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国内贸易达到异常活跃的程度。”这反映出

A. 美国铁路建设速度快于欧洲    B. 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C. 美国铁路修筑技术优于欧洲    D. 经济地域性差异推动交通建设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贡献牧羊为祭品。”这说明该法

A.包含神权迷信色彩             B.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定刑法具有残酷性

 

查看答案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 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