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宋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A. 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 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 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管子.乘马》载:“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可见管仲认为提高小农生产积极性的条件是( )
A.推行“均田制” B.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初税亩” D.“相地而衰征”
(《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的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 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C.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韩非把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称为“五蠹”,这是因为他们( )
A.不利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B.无益于百姓生计、人心安定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无益于国家富强、君权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