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B. 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C. 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 D. 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
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 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 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 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
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
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
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的民兵 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C.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D.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
儒家经典《春秋·榖梁传》中说,“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下列各项对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春秋·榖梁传》的说法符合“上古”的实际情况
B.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
C. 《春秋·榖梁传》中四民的排序说明儒家反对重农抑商
D. 儒家四民的划分体现了对军人的歧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6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指出:“我们联合回族中自己的一切武装力量,并帮助其发展,我们更希望回民武装成为抗日联军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各地回民抗日武装中,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成为回民坚持抗战的一面旗帜。“七七”事变后,马本斋在家乡河间,献县一带,组织起一支回民武装,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马本斋毅然率都参加了八路军,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了党的领导后,部队迅速发展,1939年夏改编成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由于回民支队模范的群众纪律,对自己同胞风俗习信的尊重,伊斯兰青年踊跃参军,部队发展到二千余人,“冀中回支”打遍冀中平原,六年多经历了大小战斗八百七十余次,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摘编自李资源《论抗战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挑日斗争》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本斋组建回民支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马本斋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