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 完善法律程序 B. 突出社会立法 C. 维护国家统 D. 注重经济立法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B.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C. 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D. 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 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 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