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剧烈变化反映了

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查看答案

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

C. 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

 

查看答案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查看答案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廷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强化了文化专制    B.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 平衡了南北势力    D. 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查看答案

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

A. 等级观念的淡化    B.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人口大量迁徙流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