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A. 虎门销烟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中国抗战

 

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这与义和团运动是相符的,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盲目排外,故排除B项。从“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可以看出是从外国借鉴,结合所学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不符合外国借鉴的特点。 点睛::此题为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查看答案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剧烈变化反映了

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查看答案

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

C. 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

 

查看答案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查看答案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廷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强化了文化专制    B.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 平衡了南北势力    D. 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