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桐(1819~1900年),道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桐(1819~190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大臣,历任礼、吏、兵、工等部尚书,以及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徐桐主张澄清吏治,反对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贪渎和任用私人。徐桐还是清末有名的理学家,《清史稿》称其“崇宗儒学”,鲁迅曾说过徐桐是“清末儒者的结晶。”徐桐正直、清廉,忠于清廷,维护纲常,恪守传统。

徐桐“恶西学如仇”,曾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他“每见西人,以扇掩面。”清政府讨论修铁路,他领衔上书坚决反对。戊戌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戊戌政变后,徐桐深得西太后的信赖和礼遇,“大事皆决于桐”,义和团入京时,徐桐亲自出城迎接,说“中国当此自强矣”,他鼓动慈禧对外宣战,深信义和团神术,主张利用义和团群众对付洋人,义和团火烧教堂,他在家中设台请戏班一连唱了二十天戏。八国联军进京后他以身殉道。

——摘编自张李州、张立胜《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桐一生毁誉参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徐桐的是非功过。

 

(1)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占主流地位;封闭保守的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西学东渐,新思想冲击传统观念;清政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运动此起彼伏。 (2)徐桐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为官正直清廉,同时又是理学大家,对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一定贡献。但是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他固守保守落后的传统观念,思想守旧、盲目排外,看不清社会发展方向,抵制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支持义和团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也造成了个人的悲剧。 【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徐桐还是清末有名的理学家”、“正直、清廉,忠于清廷,维护纲常,恪守传统”等信息可得出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占主流地位;由“恶西学如仇”、“每见西人,以扇掩面”等信息可知封闭保守的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由“清政府讨论修铁路”、“戊戌变法”、“义和团入京”、“八国联军进京后他以身殉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学东渐,新思想冲击传统观念;清政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运动此起彼伏。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对人物进行评析应该从人物的言行去考虑,而且要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和评价。由材料中所提到的徐桐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为官正直清廉,同时又是理学大家,可以评价他对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一定贡献。但是,材料中提到的他固守保守落后的传统观念,思想守旧、盲目排外,可以看出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徐桐看不清社会发展方向,抵制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支持义和团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也造成了个人的悲剧。 点睛: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第二,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第三,坚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高考试题中主要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要求考生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新的历史人物,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所以平时的复习要注意掌握方法和技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查看答案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A. 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B. 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C. 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D. 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