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诗《朱陈村》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有考古史料为证的本末观萌芽出现在战国。孟柯将商人称之为“贱丈夫”,在理论上正式将农业生产放到首位。而韩非则把手工业与商业称为“末作”,使重本抑末的观点变得更加鲜明。秦朝允许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重要行业。但到西议初年,汉高祖规定“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史”,商人的地位受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所有的冶铁煮盐业收归国官管,私人经营的大手工业从此趋于衰落,其他行业也因沉重的赋税受到极大抑制。
——整理自王大庆《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皆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此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 城乡生活习俗的巨大差异
C. 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D. 交通进步是习俗变革的根源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期新社会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某同学在主题为《上海与近代中国经济》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三则材料:
①100法币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
②3000家大工厂只有600家开工
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这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年的上海
A. 1895年 B. 1913年 C. 1936年 D. 1948年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A. 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B. 卷烟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C.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民族独立实现 B. 社会性质改变 C. 政府大力支持 D. 国际环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