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经历了由美苏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经历了由美苏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

——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大国交往中的审慎原则》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日益举足轻重

——《欧盟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材料四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据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反映出欧洲联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引起了美国的敌视;美苏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 影响:美苏冷战一方面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双方势均力敌,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或维持了一段较长的和平时期)。(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下,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第一,美苏“冷战”背景下,西欧必须走联合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得发展;第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第三,历史教训,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趋势:欧洲联合由经济合作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原因:联系所学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回答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的影响进行归纳。 主要表现:联系所学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回答。 必要性:根据所学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回答即可;趋势:由“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可知,欧洲联合呈现出由经济合作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新变化:根据“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概括得出;原因:根据60年代后日本经济实力崛起以及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分析;变化: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足: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泽民

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合理继承了人类知识的哪些精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的性质?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什么方式,最终何种方式夺取政权?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毛泽东找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史实。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材料三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查看答案

几千年的人类政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人民网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雅典民众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分别是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为什么“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府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是什么?

 

查看答案

纵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使双方处于对立僵化状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美国独立之初,只是一个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为邦联制。由于各州各自为政,比如:南北方各州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政策,这成为英国攻击美国的软肋。费城会议原本是要修改邦联条例,但实际上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仅对邦联条例修改并不能达到建立一个“坚强的全国政府”的目的,正如麦迪逊年初在致华盛顿的信中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后者,13州将成为一个完整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立国之初的美国存在什么问题?美国为了达到建立一个“坚强的全国政府”的目的规定了怎样的制度?有何特点?这一制度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

A. 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 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