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说明当时
A. 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B. 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 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 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1927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训令“河南各省党部、各农民协会、各妇女协会等,均停止活动,应即听候中央调查。”同时,湘、鄂农民运动也逐渐被镇压下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 B. 国民党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
C. 中共忽视领导农民运动的教训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
晚清琉璃厂书贾记载,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 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 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 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
A. 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 B. 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
C. 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 D. 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