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 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 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 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史称贞观四年(630)“天下大稔,流散者旨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该记载肯定有过誉之处 B. 经济繁荣程度超过隋朝
C. 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D. 经济发展呈上升的趋势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董仲舒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反映了
A. 外儒内法成为统治思想 B. 儒学的迷信和宗教色彩增加
C. 儒学之外的各派不能自由发展 D. 酷吏和财利之臣得不到重用
《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社会转型推生新的阶层 B. 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消亡
C. 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简单 D. 土地私有制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