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各地商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主要有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洞庭商等。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当时流传谚语“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这反映出商帮
A. 形成地域生产的分工 B. 具有巨大的贸易优势
C. 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D. 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明太祖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曾颁布禁止宦官干政的命令,但因其秉性多疑,不信任大臣,仍然不时派遣宦官外出办事。不过在英宗以前,皇帝勤政,与大臣联系密切,宦官专权的现象还不明显。自英宗之后,才正式开启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这表明明朝宦官得以专权的背景是
A. 中央集权制度 B. 宰相制被废除
C. 内阁制确立 D. 皇帝怠政且不信任大臣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中指出:“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 )
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 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 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 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史称贞观四年(630)“天下大稔,流散者旨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该记载肯定有过誉之处 B. 经济繁荣程度超过隋朝
C. 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D. 经济发展呈上升的趋势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