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受到的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地主阶级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C.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B. 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的事实,观点不切实际
C. 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D. 农工商都应该一直是中国的本业,两人的观点都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