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A.高架铁路的建立             B水运事业的发展

C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D.化学工业的进步

 

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实际是考查近代上海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联系选项,“自来火较月光明”中的“火”应该指的是电力的发展,只有电灯等才会非常明亮。“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中的“德律风”指的是电话,即通讯事业,所以答案为C。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酒器               D.兵器和农具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查看答案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记录的城市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汉代长安    B. 隋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明朝苏州

 

查看答案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济宁城繁荣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 另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清乾隆年间,济宁南门大街和大闸口一带,“百货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这反映了以下哪方面的情况

A.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  B. 我国古代农业的水平很高 

C.我国明清手工业水平发达  D.我国资本主义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查看答案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这里的“三服官”和“工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    

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民间手工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