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海之内分...

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

城市化率(%)

1843

6.6

1893

8.2

1920

10.6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相关背景。

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变化。选取一个发展阶段,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状况: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原因: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问题:英国城市没有获得法律上的权力,污染严重,工人生活状况窘迫。影响: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给予新兴城镇更多代表名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变化:城市化不断发展;1893年后发展速度加快。原因:第一阶段的发展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近代工业产生、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第二阶段的发展是由于外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间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分析得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铁器牛耕出现和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等方面来回答。 (2)英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等方面来回答。 (3)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变化,可以根据表格信息得出。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如回答第一阶段,应当根据时间信息1843年,从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的涌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查看答案

合作、交流、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 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试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调整了外贸方针,制定了扩大对港澳出口、打响港澳市场争夺战的方针。这一方针 (  )

A.为改革开放和港澳回归奠定了基础

B.体现了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的调整

C.表明中英、中葡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D.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 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

C. 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D. 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