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位航海家在16世纪开辟的航海路线。对此次航行,认识正确的是
A. 首次从欧洲直航亚洲 B. 船队启航港口位于西半球
C. 船员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D. 此次航行发现了新大陆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的人口数量是0.7亿人,明万历
28年(公元1600年)的人口数量是1.97亿人,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的人口数量是3.13亿人,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的人口数量是4.30亿人。
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
A.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 B. 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C. 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 D. 政府赋税改革的有意推动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
A. 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 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 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 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由起到了广告的作用。这反映出当时
A. 开始出现广告 B. 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C.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人们用电灯照明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服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采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B. 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开放性
C. 其生产的产品质量精美
D. 其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