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参...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入朝参战军队的称呼是

A. 国民革命军八路军    B. 东北野战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C 【解析】中国抗美援朝的军队名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故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条约合作互助条约”这条约的签定

A. 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 勾画出两级格局的基本轮廓

C.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 标志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到:“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段讲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地位下降                     B.美苏平起平坐

C.英国装可怜想乘虚而入             D.美苏两极格局初现雏形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44岁,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地处荒僻,族群关系复杂,民风强悍,务件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他在做湖广黄州府同知时,将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并平定地方暴乱,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仍关心民众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竞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成龙的功绩。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法国殖民体系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个世纪以来,法国遵循传统的老殖民主义政策,对殖民地采取直接的统治方式。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戴高乐政府改变对殖民地的态度,推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认法属殖民地的独立,并及时推出了“合作”政策,设法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法国与新独立的法语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历届政府追随美国,孤立封锁中国,但是戴高乐政府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64年1月,同新中国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此外,在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上,戴高乐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大胆的外交行动,1964年9月到10月,74岁的戴高乐又访问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拉美十国,并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大大加强了法国同拉美地区的联系。

一摘编自《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概括戴高乐政府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