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客观上说明

A. 中国经济结构落后于西方    B. 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 当地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

 

A 【解析】“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表明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原材料,“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表明西方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品,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工业落后于西方,经济结构落后于西方,故A正确;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排除D。 【名师点睛】 根据西方所购买的货物主要是原材料、所销售的货物主要是工业品表明西方工业发达, 客观上反映出中国是农业经济工业落后于西方工业经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查看答案

吕思勉先生说:“假使魏晋以后,在商业上,有运巴蜀之粟,以给关中的必要,木牛流马自然会大量制造,成为社会上的交通用具的。不然,谁会保存它?”他意在说明

A. 科技发展由商业来决定    B. 巴蜀与关中地区经贸联系松弛

C. 社会需求促进工艺进步    D. 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商业发展

 

查看答案

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这与《史记》中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明显不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史料记载矛盾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被探知,应兼存异说

B. 《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

C. 《赵正书》的记载与史实不符,表明其史料价值不大

D. 《赵正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观应是甲午战争(1894年)前后风靡一时的“商战”理论的主要代表者,以下言论摘自他在1894年春天出版的《盛世危言》。

“各国兼并,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据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兰也。我中国宜标本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貌其形而不攻其心,学业不兴,才智不出,将见商败,而士、农、工俱败,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耶?”

“中国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太深,不肯讲习技艺,深求格致,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为伍。”

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商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郑观应商战思想的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122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

措施

内容或结果

一、土地法

限定每家占有的土地,凡超过的全部交还国库,然后分块分配给贫穷农民世袭使用,但禁止出售和转让

二、粮食法

规定从国库中拿出粮食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贫困的居民

三、修筑道路法

使城市贫民得到工作的机会

四、亚细亚行省法

把新设的亚细亚行省交给骑士承包税收,以满足骑士阶层的要求

五、审判法

在原来由元老担任的300名法官外,另增加,300名骑士出身的法官

六、公民权法

给拉丁人和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但罗马公民不论哪个阶层都不愿让非罗马人分享公民权。因为引起普遍的不满,他在竞选第三任保民官时落选了

 

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