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 货物名称及输出国 | 价值(银元) | 提示说明 |
1781~1790年 | 中国茶叶 | 9600多万 | 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 |
1781~1793年 | 英国呢绒等 | 1600多万 |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 |
A.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瓦解 B. 茶叶是中英贸易中唯一大宗商品
C. 中国处于中英贸易中的顺差地位 D. 英国商品质劣无法打开中国市场
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变动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下降 D. 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 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 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 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 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 王位继承混乱 B. 分封制度瓦解
C. 诸侯争霸激烈 D. 宗法制度松弛
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诚实不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下列所述鲜明反映商人讲求诚信的是
A. “百金之家,夏无布帽”
B.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C. “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D. “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晚明时代著名科学术和思想家,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先后和利玛窦等人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修订大统历,晚年又编著了《农政全书》。1597年,徐光启在天津参加农事活动。”随时采集,兼之访问”。《农政全书》中开垦、水利和荒政三个项目部分内容就是他在天津屯田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天启年间,徐光启回上海闲住,致力于农业研究和实验,他将只在福建沿海等地种植的甘薯引进家乡,进行了多次试种后获得成功。此后又将甘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在徐光启生活的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和东北边境的满洲产量威胁着明廷统治。加强武备、抗御边患成为徐光启关注的首要问题,他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因此非常重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火器者,今之时务也”。一旦获得施政的机会,他就着力练兵,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
一一摘编自马晓英《徐光启与王学之关系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从事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科研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