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战争时期的英属北美殖民地邦联,面对着综合实力远超其上的英帝国,尤其是面对着英国极端强大的海上力量时显得力不从心且几无胜算……然而,正当北美人民陷入困境之时,当时戏剧化的国际形势却为美国提供了遏制英国海权的“天降海军”……借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之际,传统的海洋大国先后选速的行动起来,在全球各个角落袭击英国的海上利益,进而自然而然地充当着北美殖民地牵制英国海上实力的有力臂膀。
——摘编自李云鹏《美国海权形成的要素案斌分析》
材料一中所说的“传统的海洋大国”主要包括哪些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袭击英国海上利益的历史缘由。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初,尚未充分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19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最终作出了争夺海权的决定,由此踏上了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争夺海洋霸权的不归之路。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被迫承认,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最先支撑不住的,不是英国,而是德国。实际上,到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在事实上已经在这场海权竞争中遭到失致,德国海军和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结果,只不过是这一逻辑发展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宋大振《英德海权竞争及其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决定争夺海权的主要历史条件及后果。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强国的激烈火拼为美国在其强大工业基础上扩充海军,将海上力量拓展至列强环伺的大西洋尤其是欧陆近海提供了天踢良机。……美国的适时参战给欧战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此,美国海上力量便在事实上成为了左右战局的关键性力量,并决定着协约国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结局。因而,顺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天时,美国提前且选速地完成了由海上大国向一流海上强国的身份转变。而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更借助德意日法西斯失道寡助的有利契机,达速且正当地铲除了其在太平洋上的唯一竞争对手日本,最终成长为全球唯一的超级海上强国。
一摘编自李云鹏《美国海权形成的要素票斌分析》
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美国逐渐成为超级海上强国的原因。
综上,谈谈海权与国力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珠的地位和魅力。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l)依据材料一,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当时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正处于什么历史时代?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明取得了哪些巨大进展?
材料三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美】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正式出版》
材料三的作者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