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在《军国民篇》中谈道:“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此处北方诸省之乱是指( )
A. 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剑桥史》中这样记述:“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资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从而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南京条约》的签订( )
A. 开创了五个口岸通商的局面 B. 强化了清政府对外商的控制
C. 建立了中外通商的平等机制 D. 是清朝维护国家主权的产物
1917年有人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但十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党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党提出
A. 推翻沙皇统治 B. 建设社会主义
C. “和平”和“土地”的口号 D. “不劳动者不得食”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 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
B. 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
D. 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对于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意在说明德国体制
A. 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 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C. 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 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
费城制宪会议上存在着尖锐分歧,各州权利斗争频繁,但代表们相互妥协最终促使美国1787宪法的出台,而宪法所设计的制度也体现了对抗利益间的妥协精神。这主要体现在
①国会实现两院制 ②《独立宣言》精神遭否定
③奴隶以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④实行两党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