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A. 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
B. 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 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 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 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 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有学者在1708年写道:“我们的商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所致。”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 《权利法案》的颁布 B. 宗教改革的进行
C. 内阁制度的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 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 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 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