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他素不信佛,认为“石象为砖瓦之用”。武德四年(621),他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情况,“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他认为主要是“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同时还上奏“益国利民”十一条,如规定青壮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减损户口。“请僧尼六十以下简令作丁,则兵强农劝”,有利于国计民生。……武德七年(624),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在玄武门之变前,傅奕曾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平素“虽究阴阳术数之书,而并不之信”的傅奕却诡称天意,显然在宫廷的政争中,他是倾向李世民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废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废佛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的废佛思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背景:南北朝以来,佛教盛极一时,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不断,影响封建国家的兵源、财源等。 特点:站在儒家、道家学说的立场上反佛(或捍卫儒家传统思想及老子道家学说);反佛思想与经国治世的政治见解相结合;带有一定的唯物色彩。 (2)评价:一方面其思想针对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有感而发,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对当时的佛教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排佛观也对后世的排佛思想甚至唯物思想提供了借鉴。但另一方面,他把国家的兴衰治乱统统归之于佛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其站在儒家纲常名教立场上进行反佛,对佛教思想也缺乏深度的分析;受教权与皇权、皇权内部斗争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及其影响回答;第二小问,从其立场、主张和唯物性分析。 第(2)问,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两个月后,即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在这一宪章中,他们以理想主义的措辞宣布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原则,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6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条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个表现是1943年8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同苏联合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同苏联合作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等事务。成立之初,由于其没有统一的法令,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执行“禁榷”政策,即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消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武器、粮食等出口。当然,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订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19世纪以来,《航海条例》逐渐阻碍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1854年,《航海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在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其实施背景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并分析指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A. 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 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 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D. 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