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指出:“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进行声明。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A. 冷战爆发影响中共决策 B. 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了中国沿海
C. 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 D.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明代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同时实行了进士观政、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观政进士”。明代的这一制度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力度 B. 提高了秘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C. 促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 保证了秘书选抜的公平公正和实效性
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
A. 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 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
C. 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 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他素不信佛,认为“石象为砖瓦之用”。武德四年(621),他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情况,“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他认为主要是“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同时还上奏“益国利民”十一条,如规定青壮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减损户口。“请僧尼六十以下简令作丁,则兵强农劝”,有利于国计民生。……武德七年(624),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在玄武门之变前,傅奕曾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平素“虽究阴阳术数之书,而并不之信”的傅奕却诡称天意,显然在宫廷的政争中,他是倾向李世民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废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废佛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的废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