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弢安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话旨在说明中国思想家
A. 坚持中体西用 B. 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C. 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 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里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A.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B. 市民的观念发生变化
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下列与该思想家相关的是
A. 《道德经》 B. 《论语》 C. 《五蠢》 D. 《春秋繁露》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3年他(陶行知)和朱其慧、姜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宣言中说,共和国的国基是否稳固,全看国民是否受过相当教育,“我们如想挽救全国不安的景象,除了把平民教育推行全国之外,决无第二个好的办法”。……陶行知先后在南京、上海、杭州、安庆、南昌等地组织平民读书处,为收容五四运动中被迫离校的学生成立“安徽公学”,提倡公学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共生活、共甘苦”。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地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的欧洲安全已遭到德意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张伯伦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战争恫吓一让再让。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在随后出现的苏台德危机中,张伯伦于1938年9月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1939年3月,德国放心地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入侵波兰,危及整个欧洲和英国的安全,英国不得已对德宣战,二次大战正式爆发。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人类血战六年方赢得胜利,世界各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后果。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绥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