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永福(1837~1917),广东人,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永福(1837~1917),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黑旗军。晚清时期,统治者昏庸腐败,愚妄闭塞;国家败象日益显砚,国运日蹙。西方列强趁机入侵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多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力图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国家和社会。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1867年,他率军进入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胜利,并获得清政府重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调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抗击日本侵略者。1903年,刘永福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关注家乡教育,兴办学校。刘永福常常为民请命,主持公道,扶弱制强。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永福深受革命影响,于1912年在家乡成立光复会,积极了解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参与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

——摘编自林家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永福个人精神的品质。

(2)根据材料,指出刘永福立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品质:富有斗争和反抗精神,钟爱故土,建设家乡;敬爱百姓,为民清命;热爱祖国,为国献身。 (2)转变:由农民起义领袖到封建政府官员,最后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原因:内优外患的社会现实:救亡图存和革命运动的影响;个人爱国精神的推动。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可归纳为富有斗争和反抗精神、热爱祖国,为国献身;根据材料“刘永福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关注家乡教育,兴办学校” 可归纳为钟爱故土,建设家乡;根据材料“刘永福常常为民请命,主持公道,扶弱制强” 可归纳为敬爱百姓,为民请命。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转变:根据材料由“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黑旗军”到“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再到“1912年在家乡成立光复会,积极了解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参与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可知其立场的转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第一小问和所学知识结合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爱国精神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和平团体信奉的是一种“积极和平”的理念,他们大都受到威尔逊国际主义的影响,即试图通过国际合作和跨国的努力建立某种秩序来实现和平.作为当时最为关心外交事务的社会精英,和平领袖积极传播并参与塑造了战后的“和平共识”。他们将人类可以通过理性设计以及制度构建来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广泛推广,说服美国政府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并协助创建了战后和平机制,主要包括国联和世界法庭等国际仲裁机构以及一系列国际条约。

(l)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积极和平”运动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t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后美国的‘积极和平”运动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于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招“天下均田”,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文化方面,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四门学和州、县学。隋炀帝对征集的图书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炀帝的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意味着妥协。在政治中,我们需要选择最不坏的方案,因为它是可行的方案,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了。而道德的正当意味着不能妥协,我们必须选择出正当来,用不着去管是否可行。”健全的政治实践与良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站在21世纪,回望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就政治妥协发生的背景看,大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就政治妥协的政治动机来看,妥协一般都是权宜性的、策略性的,妥协不过是达到更好地斗争从而消灭对手的手段。从妥协的程度来看,各方的让步都是十分有限的。总之,“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祝天智《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分析材料,以“政治妥协”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麋天。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其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大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鹤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然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纷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产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l)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材料说明全球化

A. 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 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 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D. 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