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番言论发表的时间是
A. 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前 B. 《南京条约》签订后
C.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签订前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A. 地方势力增强威胁中央统治 B. 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C. 地方争斗不断导致社会动荡 D.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戚其章在《中国近代史新讲》中指出:“鸦片战争打破了淸朝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此处的“解体”主要是指中国
A. 民族主权遭到侵犯 B. 封建自然经济渐衰
C. 政治顶层日渐西化 D. 社会制度完成转型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军机处的设立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C. 军机大臣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D. 军机处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