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初期,美国虽尚未参战,但海杈战略家们已先后提出“两洋海军法案”、“猎犬计划”、大西洋护航等战略。这些战略计划使美国在表面中立的同时能够对时局加以有效应对。参战后,美国在坚持“欧洲第一”战略的前提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与德日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罗斯福总统重新设立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职位,舰队总司令直接向总统负责,并挑选了原大西洋舰队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担任该职。此后,舰队总司令同时兼任海军作战部长,统揽了海军部军事大权,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海军官员。
在长期的海上消耗战中美国的优势逐渐突显。美国煤、原油、钢铁、炮弹的产量分别是日本的11倍、222倍、13倍和40倍。长期消耗战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后果。太平洋战争第一年美国丧失了约40%的主力舰,日本丧失了约30%。美国大规模的舰船建造项目很快弥补了损失,并建造了更多的战舰,但日本连丧失的部分都无力弥补。经过激烈的海权争夺战,美国最终取得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
——据卞秀瑜《二战期间美国世界海权霸主地位的确立》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制海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取得制海权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顺帝之前,选官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射策、对策等考试之法。起初,察举制在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达官贵族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获得官职,又令子孙修经明义,取得世代进官场的特权。豪族势力把持乡举里选,也就控制了选官途径。如此一来,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致使察举成为少数人扩大权力的工具。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蕴含于察举制度之内的、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并存的另一种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这就是通过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测验,来决定官员录用资格。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嘉新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阳嘉新制的变化之处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可·波罗行纪》(简称《行纪》)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但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两派争论情况
| 怀疑论者 | 肯定论者 |
争论1 | 《行纪》没有记载中国的代表争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纪》的描述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
争论2 |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 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
争论3 | 《行纪》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内容不符。 | 《行纪》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
争论4 | 各种印刷本的《行纪》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 《行纪》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转抄,抄本近200个。 |
共识 |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的了解始于《行纪》,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 |
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2世纪的前半叶,当(南宋)朝廷刚迁都杭州的时候,该城的规模很可能与中国的其他省城相去无几。1126-1138年间,北方诸省的移民潮使得居民人数突然猛涨……尽管兴建了大量房屋,住房问题还是未能解除。13世纪中叶,城区已布满建筑物,街面和巷道互相接通……建筑用地极端缺乏,而人口又在增加,势必要求建筑多层的楼宇……鲍南丁的笔录有时说到10层的房子,有时每座房子居住10户人家。不管房屋是公产还是私产,租金都是按月交付。那些属于国家的房子由一个特设的机构——楼店务管理。我们不了解房租的数额,但既然房屋缺乏,而朝廷又屡屡颁令宽限交租的日期,就可以假定房租是沉重的负担。
——摘编自【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材料二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并且这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旧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住宅缺乏现象。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例如曼彻斯特、布莱得弗德、巴门一爱北斐特就是这样。相反,在伦教、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住房短缺曾经具有急性发作的形式,且现在多半还像慢性病似的继续存在着。
——摘编自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宋杭州出现住房紧张现象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住房缺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在社会服务方面,为苏联公民提供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从而使人民预期寿命从32岁提高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273‰下降到32‰。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推进 B. 苏联政府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C. 苏联在经济危机当中被迫调整 D. 苏联以改善社会民生为中心点
读《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由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1980 |
与日本 | +2.4 | +2.0 | -15.9 | -19.4 |
与欧共体 | +2.0 | +10.7 | -5.8 | -17.8 |
A. 美国经济陷入持续衰退之中
B.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同步发生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变
D. 日本的经济发展优于欧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