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这说明当时
A. 国内形势变化导致苹命性质变化 B. 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 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 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 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
B. “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
C. 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
D. 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 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
C. “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 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A. 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