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 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 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 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 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则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这反映了
A. 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君主政体 B. 共和派与君主派达成妥协
C. 共和制度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共和派与君主派长期斗争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而俾斯麦从一开始就确认“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A. 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
B.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平等地位
C. 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形成有效制约
D. 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 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 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 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 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复议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 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 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