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
A.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 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有人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最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C. 罗马制定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理念影响后世立法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
A.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C. 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 D. 实施一边倒的政策
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导致此次谈判呈现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 B. 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C. 美国已决定放弃国民党政权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 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 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 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 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 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反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 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D. 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