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1)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并最终决定了二战的结果。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7分) (2)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平衡被打破。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器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8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从观点一:同意与观点二:不同意,可任选取一种观点,结合二战结束的有关史实分析回答。爱因斯坦所言暗示核战必然将人类打回蛮荒,会毁灭人类文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恐怖平衡”是指美苏两极对峙和核威胁,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平衡被打破。恐怖平衡”被打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结合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分析说明。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两极格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的历史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与“现代”这两个历史开端时,提出了“两炮论”:

第一炮——l840年,英国依仗“坚船利炮”将中国由“古代”打入‘近代”。

第二炮——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中国由“近代”引向“现代”。

在持“两炮论”的学者看来,中国不是自行走向近代和现代的,而是被外国“轰入”了近现代

——摘编自朱未维铮《重读近代史》

运用中国史的史实,对“两炮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两炮论”的整体或任一方面进行合理论证;也可以对“两炮论”进行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122—123页

材料二: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19—20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

 

查看答案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查看答案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