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 勃烈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B.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D. 乔戈尔巴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A. 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历史学家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
A. 法制趋于完备 B. 深受古罗马习惯法的影响
C. 神权高于王权 D. 君权——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古代雅典,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材料意在说明雅典
A. 政府权力受到公民监督 B. 任何公民都拥有申诉权
C. 严格实行责任倒追机制 D. 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 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 B. 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C. 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 D. 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近日,教育部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对这一要求的正确理解有
①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是一个连续和深化扩展的过程
②客观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④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