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灼速发展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和议会都不得强迫臣民改信与其一致的宗教信仰。这主要反映出
A.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 议会至上的原则确立
C. 力量双方走向了妥协 D. 宗教信仰实现了自由
法国学者库朗热说:“(雅典)公民的义务不只限于投票。轮到时,他要担任他所在区域或部落的官员,他每年平均有两次要担任审判官所有的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两次参加五百人元老院的机会如果被人投票选中,或抽签抽出了自己,他更可任城邦中的执政官:长官、将军、民政官做法
A. 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 B. 激发了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C. 使公民政治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D. 注重发挥政治精英主导作用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 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 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 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 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