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 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B 【解析】A项与“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不符;B项正确,由““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即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项错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是中国法律的源头。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在当时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就出现过几次轰炸袭击。对于平民人口的轰炸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轰炸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做出的反映,引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果,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空军开始研制远程轰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被运用于各种目标,包括军事目标、敌人的部队以及平民人口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平民的轰炸使得战争的后方也变得很危险。(二战中)首次进行的持续的平民轰炸开始于1940年9月初。伦敦人第一个遭受了沉重打击。德国的空军昼夜不停地轰炸伦敦达数月之久。数千人被炸死或炸伤,损失无法计算。但是,伦敦人的士气仍然很高。英国人称德国的这种空袭为“闪电战”,它很快成为英国全国的一种经历。闪电战被带到英国的其他许多城镇。伦敦人保持士气的能力为其他的英国人树立了榜样。认为选择平民作为轰炸目标会迫使英国讲和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1)分析材料中观点“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出现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轰炸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盐法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缴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喻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完成要求:

从图1、图2中,各提取一条信息,对近、现代中国人家庭生活的重大变迁进行比较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