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A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若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他运用世界地理知识对日本及周边国家开展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御倭的方略,并倡导全民抗倭,最终与戚继光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他的军事著作如《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筹海图编》一书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影响也非常大,此书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他反对拘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敌作战,强调“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他是个深知“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卓越军事理论家。他制定了海中战法以攻船为上,其次则靠火器的作战方案,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从而确保了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郑若曾不仅学识渊博,品行更是出众,深受江浙文人志士尊崇。他虽然一生为布衣,但他通过亲身参加平倭与撰写军事著述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1)根据材料,概括郑若曾的主要海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若曾海防思想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际联盟,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让·巴带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

材料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充,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步。”……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阿贝农《和平大使》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26年,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联席会议作出关于“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的决定,史称“二五”减租。1927年6月17,浙江省政府首先响应国民政府号召通过了减轻佃农租额25%的决议,同年11月,又公布了《本年佃农交租实施条例》,规定“正产物全收50%为最高租额,佃农依最高租额减25%交租”。1928年7月,省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了《十七年佃农交租章程》及《佃业理事局暂行章程》来督促和落实减租政策。

有研究认为浙江的减租分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27年为发动时期,因农民对于减租多未明了,主持减租机关亦未普遍设立,只有一部分县份实行减租;1928年为极盛时期,减租普遍推行,而佃业纠纷亦多;1929年至1931年为衰退时期,由于政府作出停止减租的决议,地主乘机活动,多方阻挠。“减租之推行乃日就衰落”;1932年以后为没落时期,“减租已不能切实执行”。由此可见,浙江的减租实行不久就停止了。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浙江“二五”减租运动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崛起的原因和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留给后世的价值却是恒久的。

序号

国家

崛起的主要因素

1

葡萄牙、西班牙

 

2

荷兰

从渔夫到海上马车夫

3

英国

从国王到议会

4

法国

从人性到理性

5

美国

 

6

德国

从兽性到人性

7

中国

从计划到市场

 

(1)补充完成表格。

葡萄牙、西班牙:________________;美国: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