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A 【解析】由题干中的“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等信息是因为“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可以得出这是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查看答案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广东丰顺汤坑镇人,20岁中秀才,21岁补廪生。初在原籍办团练,镇压潮州农民反清起义。咸丰九年(1859年)任万安知县,因万安为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被革职,遂投湘军,入曾国藩幕,后升任直隶知州、苏淞太道,江苏布政使,福建巡抚等。从政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二是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他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多被清廷采纳。同治年间丁日昌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苦心筹划创建轮船招商局;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同治九年(1870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家乡先后倡办或扩建蓝田书院、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等,促成同光年间向欧美派遣留学生,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1882年丁日昌卒于广东揭阳家中。

——据《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日昌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丁日昌生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向西方传播。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认为,……如果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工业实力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就会是不可摧毁的,革命的前途也就会有保障。

最初,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然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一个苏维埃德国,而是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德意志共和国。

有几个当时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释这一重大结果,一个因素是战前德国的繁荣,它使工人阶级比较心满意足、无心革命。诚然,1914年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强大的政党,但它很保守,专心致力于社会改革而不是致力于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农民的富裕,他们的境况比俄国农民要好得多。而且,战争在德国革命的时候已结束,这又与俄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此外,在德国,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革命的反对者能号召可靠的军队支持他们。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是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后没有产生苏维埃德国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