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水灾频仍’黄河泛滥,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水灾频仍’黄河泛滥,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魏源认为,河患水灾有来自自然的一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祸,即治河官吏的侵蚀河工经费、地方豪强的垄断水利。所以,“欲兴水利,必除水弊。除弊如何?日: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魏源还认为,过去治理黄河的方法也不对头,“下游固守,则溃于上;上游固守,则溃于下”。他主张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魏源的这两种见解,在当时都无法实行。鸦片战争以后,魏源在出任兴化知县等地方官时,又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小范围进行了水利治理。兴化境内临近运河和高邮、洪泽二湖,时有涝灾。一次,高邮湖将决,他亲率民卒护堤保稻,“冒风雨伏堤上”,以致。目赤肿如桃”,终于保住了大堤,百姓遂将当年收成称为“魏公稻”。

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治河的主张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治河主张无法实施的原因。

 

(1)主张:惩治贪官污吏;打破地方豪强对水利的垄断;因势利导,人工改道,北流入海。实践:以身作则,兴修水利,亲自护堤。 (2)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吏贪污无法根除;工程浩大,财力不支;内忧外患,社会动荡。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治河官吏的侵蚀河工经费、地方豪强的垄断水利”、“主张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惩治贪官、打破豪强对水利的垄断、因势利导、人工改道方面概括魏源治河的主张。再据材料“在小范围进行了水利治理⋯⋯亲率民卒护堤保稻”即可从兴修水利,亲自护堤方面概括其实践。 (2)本题根据材料“魏源的这两种见解,在当时都无法实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政府腐败、财力不支、内忧外患等方面分析魏源治河主张无法实施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台湾局势由于朝鲜战争以及中国入朝参战而极度复杂化,并形成了海峡两岸之间分治对抗的局面将长期延续下去的环境和条件。中苏同盟关系得到加强的同时,新中国对于苏联在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依赖(至少从短时段来看)大大加强了。新中国作为一个“革命国家”,愈加被排除在国际事务之外(包括联合国之外)。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进一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新中国在国际安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层在中国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务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并使得以高度集中为主要标志的统制性计划经济模式成为唯一有可能实行的模式。

——摘编自陈兼《六十年后再思考——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现“在各种资源的配置巾,将国防和军备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袁世凯督直以后,身兼清廷参预政务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八大要差,极力迎合清廷,加紧推行“新政”,成为清廷的重要决策者。袁世凯坚决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在保定成立学校司,次年奏请递减科举中额,改学校司为学务处,领导全省教育。饬令该处设置研究所,研究学校编制和教授方法,派员考核官绅办学情况,令各地设劝学所、宣讲所,筹备公款,积极办学;分批派遣人员赴日考察教育,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并捐银2万两表率群僚和士绅出资办学。光绪三十一年,又领衔与其他督抚合词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推行新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的新学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1948年5月,欧洲统一支持者在海牙举行第一次聚会,会议代表包括西欧各国议员、官员、教授、作家、工会代表共近800人,美国、加拿大也派观察员列席。大会指出必须合并各国的部分主权,在一个联合欧洲的范围内解决德国问题。这次大会

A. 正式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 为后来德国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C. 表明战后美国控制欧洲的野心    D. 体现上下联动推动欧洲一体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